深圳市锐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官网


互联网的起源与演进——从ARPANET到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60年征程

互联网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源于冷战时期军事通信的需求与科学家对信息共享的追求。本文以时间为轴,梳理其关键发展阶段:

一、起源阶段(1960-1980年代):从军事实验到学术互联

1969年,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(ARPA)为应对核战争下通信网络瘫痪的风险,启动了ARPANET项目——全球首个分组交换网络。通过将数据分割为多个“包”(Packet),经不同路径传输后重新组合,ARPANET首次实现了多台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通(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斯坦福研究院的节点互联)。这一时期的核心技术包括:

  • •​​分组交换技术​​:替代传统的电路交换(如电话网络),大幅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;
  • •​​NCP协议​​(网络控制协议):早期数据传输规则,为后续TCP/IP协议奠定基础。

1970年代,随着更多高校与研究机构加入,ARPANET逐渐扩展为学术资源共享平台,催生了电子邮件(1971年,雷·汤姆林森发明@符号)、FTP文件传输等应用。

二、标准化与商业化阶段(1980-1990年代):TCP/IP协议与万维网的诞生

1983年,ARPANET全面采用TCP/IP协议族(传输控制协议TCP+互联网协议IP),成为现代互联网的通信基石——TCP负责确保数据可靠传输(如丢包重传),IP负责精准定位目标设备(通过IP地址)。同年,域名系统(DNS)上线,将复杂的数字IP地址(如192.168.1.1)转换为易记的域名(如baidu.com),极大降低了用户访问门槛。

1990年,欧洲核子研究中心(CERN)的蒂姆·伯纳斯-李发明了万维网(WWW),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(HTTP)与HTML语言,用户可通过浏览器(如Mosaic、Netscape)图文并茂地浏览网页,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。1991年,互联网向公众开放,标志着商业化时代的来临。

三、Web 2.0与移动互联网阶段(2000年代至今):从“只读”到“互动”的生态革命

2004年,“Web 2.0”概念提出,强调用户生成内容(UGC)与社交互动——博客、维基百科、YouTube等平台兴起,普通人成为信息的创造者而非被动接收者。2007年,苹果iPhone发布,智能手机+3G/4G网络推动移动互联网爆发,微信、抖音等超级应用重构了社交、娱乐与消费场景。

如今,互联网已从“信息高速公路”演变为覆盖全球的“数字神经系统”,连接超过200亿台设备(包括手机、传感器、智能家居),并持续向Web 3.0(去中心化、区块链驱动)与元宇宙(虚拟与现实融合)演进。

​结语​​:互联网的演进史,本质是人类对“连接”与“共享”的终极追求——从军事需求到学术协作,从静态浏览到实时交互,每一次技术突破都重塑了社会形态。

,

《 “深圳市锐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官网” 》 有 3 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